今年2月,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日前,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徐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明确乡村振兴“时间表”
根据中央确定的“时间表”和省委、省政府划定的“路线图”,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高水平全面实现小康;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展现现实模样;到2050年,乡村全面实现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018年至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头五年,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其中,到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全面完成6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69个经济薄弱村脱贫任务,丰县、睢宁县全部摘帽退出省重点帮扶县,与全市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5年农民人均新增收入超过10000元。
划定乡村振兴“路线图”
徐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令人振奋,描绘徐州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为了把这幅乡村振兴的蓝图变为现实,我市大力实施八大振兴工程,划定了徐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
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乡村绿色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创新、农村民生保障、脱贫攻坚致富、农村改革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八大振兴工程”,让徐州的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走在苏北和淮海经济区前列。
意见指出,以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为重点,推动全市农业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力争早日把徐州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中心、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中心。
为此,徐州市将加强投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水平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层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意见指出,以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型镇村建设两大行动计划为重点,组织编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
未来,我市将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绿色徐州建设,全市林木覆盖率保持在30%以上,5年建设绿化美化乡村400个。深入推进新型镇村建设,到2019年全市完成9个新型中心镇(小城市)、30个特色小镇、15个新型社区试点创建工作。到2022年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
意见提出,总结推广马庄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经验,以实施文明村镇建设行动计划为重点,提升农民精气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到2020年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创新是一大重点。意见指出,以实施镇村书记培养提升行动计划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其中,实施镇村书记“双培养双提升”5年行动计划,每年重点培养10名乡镇党委书记、100名村党组织书记。
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农村仍是我市的短板。意见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提出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教育卫生均衡发展两大行动计划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到2022年全市农村村内道路实现“户户通”;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今年全市实现城乡居民饮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3年全市改造农村危房3500户左右,基本完成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到2020年以市为单位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所在。意见提出以实施精准扶贫增收行动计划为重点,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5年扶持农民非农产业创业3万人,带动就业12万人;确保269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
此外,我市在农村改革创新工程、城乡融合发展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路线图”。到2020年基本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5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万人以上,培育认定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